妖九文章网 手机版
首页 > 经典语录 >

诸法因缘生,诸法因缘灭。一位高僧写的一首诗,教你看透人间生死

时间:

《西游记》里的妖魔鬼怪们无不觊觎唐僧肉,将其视为通向永生不死的神秘秘钥;

而在历史众多帝王亦醉心于炼制仙丹妙药,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延长他们的寿命,企及长生不朽的梦想。

关于生死的问题,这是一个吸引古往今来无数哲人智者苦苦思索的迷人的哲学问题。

人生在世,一方面要追求生存与发展,另一方面又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,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矛盾和困惑。

正是这一现实感极强的矛盾和困感,迫使人们不断地追思和探求各种解决的办法,以摆脱生死难题的困扰。

欲识生死譬,且将冰水比。

水结即成冰,冰消返成水。

已死必应生,出生还复死。

冰水不相伤,生死还双美。

——唐·寒山《诗三百三首》

寒山,生于大唐盛世的长安(即今西安),家世显赫,却在科举道路上未能如愿。

三十岁那年,远离世俗喧嚣,遁入空门,悠然隐居在浙东的天台山,这一住,便是七十多个春秋,直至近百岁才安然离世。

“生死为昼夜”《庄子·至乐》正如夜与昼是时间运行的两种方式,那么生与死也是生命存在的两种方式。

寒山高僧巧妙地将冰与水来比喻生死。且看他是如何剖析生死的。

生与死的关系就像冰与水,生为冰,死为水。

水虚,可以无处不在;冰实,就要受到局限。

即便是江河冰冻,而活水还在冰底暗暗地流动。

可以说,水是主宰,而冰是附庸;水是本质,而冰是现象。

一年四季,气温达到一点的程度,水会结成冰,冰融化会化成水,世世代代如此反反复复,

这就像世间万物的生命,同时也包括人。生命达到它的顶峰之后, 它会枯萎死亡。

大自然创造出许许多多的生命,当然同各种生命都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当然这里也包括人。

人与其他动物、植物的区别,就在于人可以独立地发展出了意识系统。

在冰与水的关系中,意识有限,属冰。无意识则为水,是无限的。

正像在冰河下蠕蠕而动的潜流。这是一种潜意识的概念。

无论冰封的程度如何,但永远阻挠不了水的东流。

从科学角度来说“生”,是人类从生物现象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。

甲骨文中“生”的本义是指草木破土萌发,后来引伸为可以描述任何从无到有的现象。

草木破土萌发,就是种子发芽,由种子的存在形式转化为草木的存在形式;

草木结实后死去,就是草木的存在形式又转化为了种子的存在形式。

从易经奇文来说:宇宙分为阴阳两界。

有形世界为阳间,无形世界为阴间。

人生有形质,便存活在阳间;人死无形质,便存活在阴间。

阴阳隔绝,人鬼难亲;便又相互转化,生死相续;

生为死之因,死为生之基。这里的转化就如佛家所说“诸法因缘生,诸法因缘灭”

回到开篇诗词,寒山高僧的意思是:如果你想了解生和死的问题,就用冰和水来做个比喻。

水受寒就会结成冰,冰受热又会消融为水。已经死去的必定应当出生,已经出生的还会再死去。冰和水互相不伤害,生与死还是两全其美。

最后,你能获得什么信息呢?

生与死其实是相伴相成,循环不已,所以真正的智者,决不会贪生畏死,更不会贪享荣华富贵。

生死本是一个自然规律,想想千百年来,上到帝王将相,下至贩夫走卒,谁能长生不老?

俗话说生有时,死有日。没有人知道明天与意外哪个先来,一个人可以正常寿终正寝,那是上天多大的恩赐,有些名利,有些权利,有些财富,有些恩怨,应该放下就放下吧。

我想,我们应该在活着的每一天,优雅地努力、尽情的绽放,在有限的生命里,尽可能不留下遗憾。

“不是幡动,不是风动,仁者心动。”所有的困苦和烦恼都由心生,心念一转立魔成佛。

阿弥陀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