妖九文章网 手机版
首页 > 经典语录 >

山中无历日,寒尽不知年。精纂32首绝句,稍裨益诗友,则吾愿足矣

时间:

【01】

煮豆持作羹,漉菽以为汁。

萁在釜下燃,豆在釜中泣。

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。

——魏·曹植《七步诗》

译文:亲手烹煮豆子做羹汤,滤去豆渣仅留清汁流淌。豆茎在锅底熊熊燃烧,锅里的豆子却悲泣不已。同生于一根藤蔓之下,为何彼此煎熬如此急迫?

这首诗以厨房中的寻常一幕,比喻手足相残的悲剧,情感深沉而哀婉。诗人以豆与萁的生死相煎,反映了人性中的复杂情感与权力斗争中的残酷,让人感受到一种痛彻心扉的家族悲歌。它以极其朴素的意象,触及了伦理与亲情的深层拷问,展现了人性深处的矛盾与挣扎。

【02】

心逐南云逝,形随北雁来。

故园篱下菊,今日几花开?

——南朝·江总《长安九日诗》

译文:心绪追逐着南归的云朵远去,身体却随着北飞的大雁归来。家乡篱笆下的菊花啊,在这重阳之日,你究竟绽放了几朵?

通过游子的角度表达了对故乡深切的思念。运用“心”与“形”的分离,象征着精神上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,而那篱下之菊,既是故土的象征,也是时光流逝的见证。寥寥数语,既有对过往岁月的追忆,也有对当下处境的感慨,展现了诗人内心细腻的情感波动与对故园生活的无限向往。

【03】

脉脉广川流,驱马历长洲。

鹊飞山月曙,蝉躁野风秋。

——唐·上官仪《入朝洛堤步月》

译文:静静的河流在月光下缓缓流淌,我策马穿越长满青草的河堤。喜鹊在山间月明时刻飞起,秋风中,蝉声在旷野里显得格外嘈杂。

以简洁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秋夜行旅图。巧妙地捕捉了自然界的微妙变化,从流动的河水到晨曦中的飞鹊,再到秋风中的蝉鸣,每一处景致都透露出一种淡然与宁静之美。这些自然景象与诗人内心的平和相互映照,传递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高洁情操。

【04】

江送巴南水,山横塞北云。

津亭秋月夜,谁见泣离群。

——唐·王勃《江亭夜月送别》

译文:江水悠悠向巴南流去,山峦横亘阻隔了塞北的云烟。在这江边亭阁的秋月之夜,又有谁能看见离别的泪水涟涟。

以江水与山峦开篇,营造出辽阔又带几分孤寂的背景,为送别的场景铺设了深远的意境。月夜津亭的离别,不仅是一幅凄清的画面,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。诗中“谁见泣离群”,以问句形式表达了离别时的孤独与不为人知的哀伤,引人共鸣,凸显了离愁别绪的普遍性与深刻性。

【05】

偶来松树下,高枕石头眠。

山中无历日,寒尽不知年。

——唐·太上隐者《山居书事》

译文:偶尔来到松林之下,枕着石块悠然入眠。在这幽静的山中,没有日历的更迭,严寒消尽,竟不觉年华已逝。

描绘了一种超脱世外的隐逸生活,充满了闲适与自在。诗人通过“偶来”与“高枕”展现了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,而“山中无历日,寒尽不知年”则进一步强调了远离尘嚣的忘我境界。这样的描写,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赞美,更是对心灵自由的向往,体现了诗人追求精神层面超脱于时间与俗务之外的哲学思考。

【06】

长江悲已滞,万里念将归。

况复高风晚,山山黄叶飞。

——唐·王勃《山中》

译文:长江之水似乎也因滞留他乡而悲伤,万里的思绪全寄托在归乡的愿望上。更何况秋风已晚,满山遍野的黄叶在风中飘零。

此诗借长江抒发自己滞留异乡的愁苦,以及对故乡深深的眷恋。诗中的“悲已滞”赋予了长江以人的情感,与诗人的思乡之情相互映衬,情感真挚而深沉。“况复高风晚”既点出了季节的转换,也暗喻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与紧迫感。末句“山山黄叶飞”不仅描绘了一幅萧瑟的秋景,更寓含了时光流逝与归期无望的双重悲哀,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秋意与乡愁。

【07】

此地别燕丹,壮士发冲冠。

昔时人已没,今日水犹寒!

——唐·骆宾王《于易水送别》

译文:在这片土地上,昔日燕丹与壮士诀别,怒发直冲冠冕的激昂。时光荏苒,英雄早已不在,但那易水河畔的寒意,至今依旧令人感慨万千。

通过历史典故再现,一种慷慨激昂又不失苍凉的氛围。"壮士发冲冠"的生动描绘,展现了壮士们的豪迈与决绝,而"今日水犹寒"则以自然界的恒常对比人事的变迁,寄寓了诗人对忠诚与英勇的深切缅怀,同时也透露出时不待我的无奈与哀愁。

【08】

万里人南去,三春雁北飞。

未知何岁月,得与尔同归?

——唐·韦承庆《南中咏雁诗》

译文:远行的人儿向南跨越万里,春天的大雁却向北振翅高飞。无法预知何年何月,我们才能像它们一样,相伴踏上归途?

以南飞的大雁与远行的游子形成鲜明对照,表达了身处异乡的孤寂与对归期未卜的忧思。"万里人南去"与"三春雁北飞"的反差,巧妙地传达了身不由己的漂泊感,而"未知何岁月,得与尔同归?"则以问句形式表达了对团聚的渴望与对未来的不确定,充满了淡淡的哀愁与期待。

【09】

岭外音书断,经冬复历春。

近乡情更怯,不敢问来人。

——唐·宋之问《渡汉江》

译文:岭南山岭之外,音讯断绝,熬过了冬天,又迎来了春天。越是接近家乡,心中反而越加忐忑,甚至不敢向迎面而来的人打听家中消息。

刻画了归乡途中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。"岭外音书断"寥寥几字,道尽了与外界隔绝的孤寂与对家的深切思念。"近乡情更怯"尤为动人,它揭示了久别归乡之人特有的心理矛盾:一方面渴望见到亲人,另一方面又害怕听到不愿面对的消息。这种欲言又止、近乡情怯的情愫,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纠结与温情,充满了真实而强烈的人情味。

【10】

宿昔青云志,蹉跎白发年。

谁知明镜里,形影自相怜。

——唐·张九龄《照镜见白发》

译文:往昔心怀凌云壮志,却在岁月蹉跎中步入白发暮年。镜中人,形影相吊,那份自怜之情,又有谁能真正懂得?

诗人对逝去年华的无限感慨与自我审视的瞬间。"宿昔青云志"与"蹉跎白发年"的对比,深刻反映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,以及对未能实现抱负的遗憾。"明镜里"的自怜,不仅仅是对容颜老去的哀叹,更是对过往岁月无声流逝的沉痛反思,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孤独与无奈。

【11】

人闲桂花落,夜静春山空。

月出惊山鸟,时鸣春涧中。

——唐·王维《鸟鸣涧》

译文:于宁静中,桂花轻轻飘落,夜晚的春山一片空寂。月亮升起,惊扰了山林中的鸟儿,它们偶尔的啼鸣,划破了春涧的宁静。

描绘了一幅动中有静、静中寓动的春夜山景。"人闲"与"夜静"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氛围,"桂花落"与"月出惊山鸟"则是自然界细微动态的生动展现,两者结合,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。诗人通过这些细节,表达了对大自然和谐之美的赞颂,以及内心追求平和、超脱红尘的生活态度。

【12】

美人卷珠帘,深坐颦娥眉。

但见泪痕湿,不知心恨谁。

——唐·李白《怨情》

译文:佳人轻卷珠帘,深深坐在那里,眉头紧锁。只见她泪水湿润了脸庞,却猜不透这满腔的愁绪,究竟是为谁所伤?

以特写镜头捕捉了一个女子幽怨的瞬间,充满了含蓄之美。"卷珠帘"的动作,暗示了内心世界的开启,而"深坐颦娥眉"的描写,则直接传递了主人公的忧郁情绪。"但见泪痕湿"的视觉细节,引发了读者对背后故事的无限遐想。整首诗没有明言"恨"的对象,留白之处引人深思,既表现了女性细腻敏感的情感世界,也激发了读者对爱情、命运等主题的共鸣与思索。

【13】

映门淮水绿,留骑主人心。

明月随良掾,春潮夜夜深。

——唐·王昌龄《送郭司仓》

译文:淮水悠悠映门前,一抹碧绿牵绊着离人的心弦。明月伴君行,正如我心,随着你这位贤士渐行渐远,春夜的潮水日复一日,思念也日益加深。

借景抒情,巧妙地将自然景致与送别情感融为一体。"映门淮水绿"不仅是眼前之景,也是心中之情的投射,暗示了主人对友人的深切留恋。"明月随良掾"赋予了即将远行的朋友美好的祝愿,同时"春潮夜夜深"则隐含了随着时间推移,别后思念愈发浓烈的情绪。全诗情感细腻,寓情于景,展现出一种温柔而又深远的离别情怀。

【14】

岁月人间促,烟霞此地多。

殷勤竹林寺,能得几回过?

——唐·朱放《题竹林寺》

译文:在这短暂的人世间,岁月匆匆流逝,而这里的烟霞美景却是如此丰富。竹林寺啊,你可知我对你的依恋?人生能有几回,能够悠游于此,尽享这份清幽与超脱?

诗人在感慨时光易逝的同时,对竹林寺周围的自然美景表达了深深的眷恋。"岁月人间促"与"烟霞此地多"形成鲜明对比,体现了诗人对尘世喧嚣与自然宁静的向往。"殷勤竹林寺"一句,以拟人手法赋予寺庙以情感,流露出诗人渴望逃离世俗纷扰,追求心灵栖息地的愿望,字里行间透露出淡淡的无奈与不舍。

【15】

江碧鸟逾白,山青花欲燃。

今春看又过,何日是归年。

——唐·杜甫《绝句》

译文:碧绿的江水映衬得飞鸟更加洁白,青山之间,花朵鲜艳欲燃。眼看着今年的春天又将过去,不禁想问,何时才能回到那魂牵梦绕的故乡?

这首绝句,以鲜明的色彩对比勾勒出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,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及思乡之情。"江碧鸟逾白,山青花欲燃"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,反衬出诗人内心对时间匆匆、归期未定的淡淡哀愁。"今春看又过,何日是归年"直抒胸臆,表达了对归家无期的无奈与渴望,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乡愁与人生的苍凉感。

【16】

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。

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

——唐·白居易《问刘十九》

译文:新酿的米酒上泛着细碎的绿泡,红泥小炉透出温暖的火光。眼看暮色降临,雪意渐浓,何不共饮这杯中佳酿,聊以慰藉将至的寒夜?

该诗简短却温馨,以日常生活的场景刻画出一幅冬日邀友小酌的图景。"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"两句,通过具体的物象传达出家常的温情与生活的雅趣,营造了一个温馨舒适的氛围。"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"的询问,不仅仅是对朋友的邀请,更暗含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温暖相聚时光的渴望。整首诗洋溢着淡泊生活的诗意,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的情怀。

【17】

向晚意不适,驱车登古原。

夕阳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。

——唐·李商隐《乐游原》

译文:傍晚时分,心情有些许不适,于是驱车前往古原,寻求心灵的慰藉。那西下的夕阳,美得令人心醉,可惜这壮丽的景象正预示着一天即将结束。

诗人以"向晚意不适"开篇,道出了内心的烦闷与不快,随后"驱车登古原"的动作,显露出一种排解情绪、寻求解脱的意愿。"夕阳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",这两句既是对夕阳美景的赞美,也寓含了对美好事物稍纵即逝的深刻感慨。全诗情感真挚,意境深邃,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,展现了诗人复杂微妙的心境变化。

【18】

日暮苍山远,天寒白屋贫。

柴门闻犬吠,风雪夜归人。

——唐·刘长卿《逢雪宿芙蓉山主人》

译文:夜幕降临,青山显得更加遥远,寒气中,简陋的茅屋更显清贫。在这样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,柴门外传来了犬吠声,原来是归家的旅人,在风雪中找到了避风的港湾。

通过描绘一幅雪夜归人的画面,传达了旅途的艰辛与家的温暖。"日暮苍山远,天寒白屋贫"营造出一片孤寂而清冷的背景,"柴门闻犬吠,风雪夜归人"则带来了动与静的对比,以及由远及近的动态场景转换,给人以画面感和故事性。整首诗虽简练,却饱含深情,既有对自然环境的精细刻画,也有对人间温情的深刻体现,富有生活气息和感染力。

【19】

泪墨洒为书,将寄万里亲。

书去魂亦去,兀然空一身。

——唐·孟郊《归信吟》

译文:笔尖蘸满泪水,化作墨迹斑斑,一封书信承载着深深思念,穿越千山万水寄往远方亲人。当信件启程,似乎连同我的灵魂也一同飞去,留下空荡荡的身躯,沉浸在无尽的期盼与寂寞中。

描绘了诗人书写家书时的情感波动,字里行间流露出深切的思乡之情与对亲人的挂念。"泪墨洒为书"的比喻,形象生动,让读者能感受到那份沉重的心情。诗中通过“书去魂亦去”的表达,展现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强烈思念,以及自身孤独无助的状态,情感深沉而动人。

【20】

松下问童子,言师采药去。

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。

——唐·贾岛《寻隐者不遇》

译文:在松林间偶遇童子,我问道,你的师傅去了哪里?童子答说师傅进山采药去了。他就在这座山中,只是云雾缭绕,我也不知他具体在何处。

以寻访隐者的经历为线索,勾勒出一幅宁静悠远的画面。诗人与童子的对话简洁明了,却富含哲理,隐喻了追求精神自由与超脱世俗的境界。"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",不仅描绘了山中云雾缭绕的自然景观,更寓意着隐者高洁的品格与难以企及的精神世界,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。

【21】

江上往来人,但爱鲈鱼美。

君看一叶舟,出没风波里。

——宋·范仲淹《江上渔者》

译文:江面上人来人往,皆因喜爱那鲈鱼的美味。可你是否注意到那叶扁舟,独自摇曳于波涛之中,渔民们为了生计,每日都在风浪里穿梭。

此诗以平实的语言,揭示了生活的真实面貌。"江上往来人,但爱鲈鱼美",直接点出人们对于鲈鱼的喜爱,同时也引出了对渔人辛劳的关注。"君看一叶舟,出没风波里",画面感十足,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渔夫在风浪中捕鱼的艰难情景,诗中蕴含着对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状态的同情与关切,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洞察。

【22】

谁道梅花早,残年岂是春?

何如艳风日,独自占芳辰。

——宋·欧阳修《和梅圣俞杏花》

译文:有人道梅花早早报春,然而在这残冬岁末,它真的能代表春天吗?倒不如那绚烂的春日花朵,独自享受着属于自己的芬芳时光。

以对比的方式,对早春时节梅花的早开提出了别致的见解。诗人没有盲目赞美梅的傲骨,而是提出疑问,暗含了对真正春天的期待与对美好时光的珍视。通过与艳阳春日的花朵比较,展现了一种更加细腻的情感,反映了诗人对生命季节更迭的深刻感悟,以及对自然界生命力多样性的尊重。

【23】

墙角数枝梅,凌寒独自开。

遥知不是雪,为有暗香来。

——宋·王安石《梅花》

译文:墙角边几枝梅花静静绽放,不畏严寒,独自盛开。远远望去,虽似雪般洁白,却因那一缕暗香,我们知道那是冬日里的精灵。

描绘了冬日梅花孤高清绝之姿,通过“凌寒独自开”传达出梅花坚韧不拔、独立自强的品质。诗人以“遥知不是雪,为有暗香来”巧妙地点出了梅花的独特之处,不仅视觉上引人注目,其幽香更是直击人心。这种借物喻人的手法,体现了诗人对高尚情操的向往与赞美。

【24】

天色无情淡,江声不断流。

古人愁不尽,留与后人愁。

——宋·范成大《江上》

译文:天空一片冷漠的淡色,江水无休止地流淌,古人的忧愁似乎无穷无尽,就这样一代又一代,传递给了我们这些后来者。

这首诗以“天色无情淡”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,随后“江声不断流”将时间的流逝具象化,引出诗人对历史与人生哲理的沉思。既表达了对过往历史中人们共同愁绪的共鸣,也暗示了人类情感的共通性和连续性,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与人文关怀。

【25】

花落春无语,春归鸟自啼。

多情是蜂蝶,飞过粉墙西。

——宋·朱淑贞《书窗即事》

译文:花瓣轻轻飘落,春天悄然无声,鸟儿却在春归时刻自在啼鸣。最富情感的莫过于那些蜂蝶,它们带着多情的翅膀,轻盈地飞越粉墙西侧。

春天转瞬即逝,以花落无声与鸟鸣的对比,描绘出自然界的静动之美。"多情是蜂蝶"赋予了小生物以人性化的温柔情感,让整个画面活灵活现,充满了生机与情趣,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春天易逝的淡淡哀愁和对生命力的赞颂。

【26】

曾向钱塘住,闻鹃忆蜀乡。

不知今夕梦,到蜀到钱塘?

——宋·家炫翁《寄江南故人》

译文:曾在钱塘江畔居住的日子里,每当听到杜鹃的啼声,总会勾起对蜀乡的深深思念。而今夜梦回何处?是回到了遥远的蜀地,还是重游了钱塘的旧居?

以回忆与梦境交织,展现了诗人对故土与过往生活的深切怀念。"闻鹃忆蜀乡"直接触动了思乡之情,而"不知今夕梦,到蜀到钱塘?"则以问句形式,表达了诗人对归宿的不确定与内心深处的彷徨,让人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乡愁与对过往的无限追忆。

【27】

渡水复渡水,看花还看花。

春风江上路,不觉到君家。

——明·高启《寻胡隐者》

译文:涉过一条条溪水,欣赏过一处处花开,沿着春风拂面的江边小路,不自觉间已来到了你的家门。

描绘了寻友途中的悠然自得。"渡水复渡水,看花还看花"既是对旅途风光的简练勾勒,也是对心中那份闲适与期待的体现。"春风江上路"一句,更是将自然的美好与朋友相聚的喜悦完美融合,整首诗洋溢着一股清新脱俗的生活情趣,让人感受到友情与自然之美带来的双重温馨。

【28】

山中无一事,石上坐秋水。

水静云影空,我心正如许。

——明·李日华《题扇》

译文:山间日子闲适无扰,静坐在石上,仿佛与秋水共融。水面平静无波,云的倒影也显得格外虚空,我的心情就像这景致一般,宁静又深远。

勾勒出一幅山中秋水的静谧景象,传达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。通过“石上坐秋水”的意象,让人感受到一种融入自然、物我两忘的境界。“水静云影空,我心正如许”,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,更深层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豁达,体现了追求心灵自由与和谐的生活。

【29】

看院留黄鹤,耕云种紫芝。

天下书读尽,人间事不知。

——明·宋濂《题倪元镇耕云图》

译文:画中黄鹤悠然自得,云雾缭绕间仿佛有人在耕种着紫色灵芝。此人心无旁骛,纵使读遍天下书籍,也似乎对尘世间繁琐之事浑然不觉。

诗中通过“看院留黄鹤,耕云种紫芝”营造了一个超凡脱俗的理想世界,反映了诗人对远离尘嚣、追求精神寄托的向往。“天下书读尽,人间事不知”,则是对主人公淡泊名利、沉浸于内心世界的高度赞扬,同时也隐含了一种读书人的理想境界——学识广博却能保持心灵的纯净与超然。

【30】

牧童骑黄牛,歌声振林樾。

意欲捕鸣蝉,忽然闭口立。

——清·袁枚《所见》

译文:阳光下,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,他的歌声在树林间回荡,惊动了树叶。正当他兴致勃勃想要捕捉那树梢上的蝉鸣时,却突然间安静下来,站立不动。

以生动的画面捕捉了乡村生活的一个瞬间,充满了童真与自然之美。“牧童骑黄牛,歌声振林樾”描绘了田园生活的乐趣与纯真,“意欲捕鸣蝉,忽然闭口立”则刻画了孩童的好奇与专注,这一细节转换巧妙地展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,让人会心一笑的同时,也感受到了生活的恬静与美好。

【31】

月黑见渔灯,孤光一点萤。

微微风簇浪,散作满河星。

——清·查慎行《舟中书所见》

译文:黑的夜幕下,一盏渔灯悄然亮起,如同孤独的萤火在水面上摇曳。微风轻轻吹过,河面泛起层层细浪,那渔灯的光芒随之散开,仿佛变成了满河的繁星。

夜晚的江面,月黑之夜的渔灯独明,不仅映衬出一片宁静的美,还寓含了孤独中的坚守与希望。“微微风簇浪,散作满河星”,借由自然景象的变化,巧妙地展现了从孤单到壮阔的心理变化,诗意盎然,引人遐想。

【32】

沉沉更鼓急,渐渐人声绝。

吹灯窗更明,月照一天雪。

——清·袁枚《十二月十五夜》

译文:夜深之时,更鼓声急促而沉重,周遭的人声也渐渐归于沉寂。熄灭灯火之后,窗户反而显得更加明亮,原来是皎洁的月光与满天的白雪交相辉映,照亮了整个世界。

描绘的是一个雪夜的情景,通过“沉沉更鼓急,渐渐人声绝”,传达出深夜的寂静氛围,而“吹灯窗更明,月照一天雪”,则以鲜明的对比,突显了月夜雪景的明亮与清冷之美。这里,诗人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夜色,熄灯后的光景非但没有暗淡,反而因月色雪光而愈发清明,透露出一种静谧而清新的美感,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