妖九文章网 手机版
首页 > 经典语录 >

9首警世诗文,句句经典,字字珠玑,如醍醐灌耳、警世人生。

时间:

01

《警世》

唐寅 〔明代〕

世事如舟挂短篷,或移西岸或移东。

几回缺月还圆月,数阵南风又北风。

岁久人无千日好,春深花有几时红。

是非入耳君须忍,半作痴呆半作聋。

释义:

世事无常,就像那个挂着短蓬的小船一样,有时在东岸,有时又移到西岸,总是漂泊不定。 岁月不居,时不我待,月亮缺了还会再圆,时节如流,春夏秋冬,四季不停地在循环往复。 日久天长,我们不可能一直如人之初那般美好,暮春时节,花期将过,即便是红又能几日? 所以,凡事不计较太多,是是非非听过就算了,难得糊涂,装聋作哑也不失为一种人生智慧。

“入耳的是非听听就算了,装聋卖傻也不失为一种活法。”

赏析: 苏轼说:“月有阴晴圆缺,人有悲欢离合,此事古难全。”,司马光在《资治通鉴》中云:“不痴不聋,不做家翁。”,和唐寅诗意相同:大智若愚,才会活得通透。 唐寅是明代著名画家、文学家,江南四大才子之一,尤以画知名,其诗平易真切,意境清新,饱含对人生和社会的傲岸不平之气,蕴含哲理,给人朗朗上口之感。 这首《警世》诗,平易浅显的语言,却句句都是肺腑之言,如若没有历尽世事沧桑,又怎能写出如此醍醐灌顶的文字?知道生活的真相,依旧热爱它,方为智者。

微点:唐伯虎这首诗,告诉我们一个道理,人世间的事,没有一成不变的,都会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,没有绝对的好,也没有绝对的坏,一切都会过去,活好当下,活好崭新的每一天,对的起家人、对得起朋友、对得起自己,如此而已。

02

《警世》

唐寅 〔明代〕

万事由天莫苦求,子孙绵远福悠悠。

饮三杯酒休胡乱,得一帆风便可收。

生事事生何日了,害人人害几时休。

冤家宜解不宜结,各自回头看后头。

人生哲理,有时候是一声叹息,有时候是一声警醒。在这首《警世》中,唐寅用简练的诗句,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看法。万物皆有定数,苦苦追求也许并不能得到想要的,反而是悠然自得更能让人心生欢喜。他劝诫人们要把握时机,适可而止,不要过度追求。人生如梦,不要被繁杂的事物困扰,要学会放下,才能真正得到内心的宁静。读后让人受益匪浅,警醒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要稳健、明智地前行。

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,只要回过头来想想,其实很多的事情都是微不足道,根本算不得事情,所以遇事不要太过于斤斤计较,过去了也就过去了,不要耿耿于怀”。这首《警世》诗,被无数人奉为人生箴言,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,告诉世人很多做人的道理,让人们从中学到很多东西,只要把它融入到生活中,对于自己的人生是会有帮助的。

微点:唐伯虎的这首诗,是警醒世人,世事不可强求、不要妄言、不要无事生非、不要记仇,因为冤家宜解不宜结。如此甚好。

03

《警世》

唐·吕洞宾

二八佳人体似酥,腰间仗剑斩愚夫。

虽然不见人头落,暗里教君骨髓枯。

吕洞宾本是修道之人,却也对凡尘之事极为挂心,他的这首因凡尘所见而感悟出来的诗作,可以说是灵魂之作,也是走心之作。从名字的《警世》中,我们也可读出它的寓意。 这首诗通篇直白,和唐朝主流的诗人相比,没有典故、没有寓意,很像白居易的风格。 对于这首诗,我们可以这样理解:二八年华的妙女子,她的身体非常令人着迷,这样的身体,其实是腰悬利剑的。 她往往会靠着这样的“利剑”,击败无数的愚蠢之人。虽然没有看到人头落地的血腥场面,但是却令一个男子从内在便开始走向衰败。 这首诗的主旨就是要告诉人们不要贪恋女色、沉溺女色。女色看似诱人,却也是毁人的。吕洞宾精于养生,可以说这首诗是最男人最好的《警世》。

04

《浮生六记•卷六•养生记道》

沈复〔清代〕 世事茫茫,光阴有限, 算来何必奔忙。 人生碌碌,竞短论长, 却不道、荣枯有数,得失难量。 看那秋风金谷,夜月鸟江; 阿房宫冷,铜雀台荒; 荣华花上露,富贵草头霜; 机关参透,万虑皆忘。 夸甚么龙楼凤阁?说甚么利锁名缰? 闲来静处,且将诗酒猖狂。 唱一曲归来未晚,歌一调湖海茫茫; 逢时遇景,舍翠寻芳; 约几个知心密友,到野外溪傍; 或琴棋释兴,或曲水流觞; 或说些善淫果报,或论些今古兴亡; 看花枝堆锦绣,听鸟语弄笙簧, 一任他人情反覆,世态炎凉, 优游延岁月,潇洒度时光。

《浮生六记》是清朝沈复所作,有六卷,分别为:闺房记乐、闲情记趣、坎坷记愁、浪游记快、中山记历、养生记道。后两卷已佚,某些版本收录的中山记历、养生记道两卷,也为后人伪作。

俞平伯在《重印浮生六记序》中, 这样评价道:“通观全书,无酸语、赘语、道学语。”正如沈复自己在卷首所写:“不过记其实情实事而已……”

“浮生六记”的书名,源自李白的《春夜宴桃李园序》中“浮生若梦,为欢几何”。 并非过誉。陈芸聪明伶俐,既懂诗词歌赋,又懂察言观色,且性情活泼,能女扮男装看庙会,也能典当头钗为夫君换酒。这样的女子,配得上沈复的情深,自幼相见便怦然心动,婚后二人的感情愈见浓烈,家庭变故中更见伉俪之情的珍贵。 一百多年来,无数学者赞誉《浮生六记》为“晚清小红楼梦”。《红楼梦》以幻映真,而《浮生六记》以真映幻,沈复所记录下的一件件小事,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古代盛世的画卷,全书充满生活气息,一草一木皆怡然成趣,在坎坷记愁卷记录的诸多艰难,读来让人忍不住叹息。 简言之,《浮生六记》是一部琳琅满目的书,也是一部拥有极简美学的书,文采天然,情感真挚。作闲时阅读,能读出平凡生活之趣;作经典阅读,亦能品味到清新淡雅的文学韵味。

点评:人生如梦,何必过于执着?顺其自然,随遇而安,方是养生之道。此句教会我们如何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与变故。

百味人生,总有残缺的存在。知足常乐,才能自在逍遥。

05

〔正宫〕醉太平·警世 汪元亨 憎花蝇竞血 ,恶黑蚁争穴。急流中勇退是豪杰,不因循苟且。叹乌衣一旦非王谢 ,怕青山两岸分吴越 ,厌红尘万丈混龙蛇 。老先生去也 。

【注释】

花蝇竞血:苍蝇竞相舔血,与下句“黑蚁争穴”,都是形容争名夺利。 乌衣一旦非王谢:出自唐人刘禹锡《金陵五题·乌衣巷》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指豪门衰败,旧宅改换成普通人居。 分吴越: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,互起干戈,仇怨甚深。此处指天下局势不宁。 混龙蛇:龙蛇混杂,比喻好人、坏人混杂一起。 老先生:作者自称。

【评析】

老先生要归隐,因为这世上的人争名夺利,如蝇如蚁,令人厌恶,更何况富贵、太平都不永久。既然不想混杂在世间,那么老先生就急流勇退了。能够为人所不为,就是真豪杰。 汪元亨,字协贞,号“云林”,又号“临川佚老”,饶州(今江西鄱阳)人,生卒年不详。曾任职浙江省掾,与《录鬼簿续编》的作者贾仲明同时。所作戏剧均散佚,散曲今存《小隐余音》百首、套数一套。《录鬼簿续编》记载为:“有《归田录》一百篇行于世,见重于人。”

06

《偶然作》

清 屈复

百金买骏马,千金买美人;

万金买高爵,何处买青春?

清代诗人屈复有一首五绝,堪称醒世恒言,那就是《偶然作》字字句句通俗易懂,无须诠释。但它揭露社会之阴暗、感叹人生之短暂,如醍醐灌顶,发人深省!高官、美女用金钱可以买得,但转眼成空。青春和生命无价,应当珍惜又珍惜!

07

《醒世歌》

明·憨山德清

红尘白浪两茫茫,忍辱柔和是妙方。

到处随缘延岁月,终身安分度时光。

是非不必争人我,彼此何须论短长。世事由来多缺陷,幻躯焉得免无常。 吃些亏处原无碍,退让三分也不妨。春日才看杨柳绿,秋风又见菊花黄。 荣华终是三更梦,富贵还同九月霜。老病死生谁替得,酸甜苦辣自承当。 人从巧计夸伶俐,天自从容定主张。谄曲贪嗔堕地狱,公平正直即天堂。 麝因香重身先死,蚕为丝多命早亡。一剂养神平胃散,两钟和气二陈汤。 生前枉费心千万,死后空留手一双。悲欢离合朝朝闹,寿夭穷通日日忙。 休得争强来斗胜,百年浑是戏文场。顷刻一声锣鼓歇,不知何处是家乡。

这首偈颂来自憨山德清的《醒世歌》,这四句诗,传达了一种淡泊名利、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。 “红尘白浪两茫茫”描绘了世间繁华与纷扰,意味着人生在世,总会面临各种诱惑和困扰。 而“忍辱柔和是妙方”则提醒我们,在面对这些纷扰时,应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宽容,以柔克刚,化解纷争。

“忍辱柔和”被他尊为为人处世的妙方,足以见出宽容忍辱的重要性。 这同样是在告诫我们,要学会宽容,懂得忍辱。在工作与生活中,我们若能多一分宽容,便会少一分纠结。若能多一分忍辱,便会少一分烦恼。 “大肚能容,容天下难容之事。开口便笑,笑世间可笑之人”。只有学会宽容,懂得忍辱,我们的生活才会风平浪静,少些许狂风暴雨。

憨山德清大师(1546年11月15日~1623年1月15日)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。著作等身,《憨山老人梦游记》流传甚广。


08

《牧童诗》

黄庭坚

骑牛远远过前村,短笛横吹隔陇闻。

多少长安名利客,机关用尽不如君。

鉴赏 这是一首饶有理趣,借题发挥的警世诗。   “骑牛远远过前村,短笛横吹隔陇闻。”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,悠然牛背上,短笛信口吹,宛然如画。牧童骑着牛儿,从前村慢慢走过;吹着笛儿,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。“骑牛”与“吹笛”,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、悠闲的心情:同时,诗人把牧童放在“村”与“岸”的背景上,使画面境界外阔,显得“野”味浓郁。   “多少长安名利客,机关用尽不如君。”即事论理,拉出逐利争名、机关算尽的“长安名利客”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。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,费尽心机,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!在一贬一褒之中,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、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,同时也在赞美牧童。   该《牧童诗》与《红楼梦》之“机关算尽太聪明,反误了卿卿性命。”有异曲同工之妙,诗中悠闲自得,吹笛牛背,早出晚归,不愁食衣的“田园牧歌式”的生活,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,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,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“空想”之一。

黄庭坚的诗才,可以说是“天生的”,自幼就闻名乡里。据《桐江诗话》中记载,皇祐三年辛卯(1051年)的一天,黄庭坚的父亲黄庶邀请几位诗友一起在家饮酒吟诗。其中一位说:“久闻令郎少年聪慧,何不让他也来吟一首 !”这时,年仅七岁的黄庭坚想起了吹笛子的小牧童,便以《牧童》为题,当场赋诗一首。

09

《增广贤文.警世贤文》之勤奋篇

明·朱熹 有田不耕仓禀虚,有书不读子孙愚。 宝剑锋从磨砺出,梅花香自苦寒来。 少壮不经勤学苦,老来方悔读书迟。 书到用时方恨少,事到经过才知难。 板凳要坐十年冷,文章不写一句空。 智慧源于勤奋,宏大出自平凡。 书山有路勤为径,学海无涯苦作舟。 少年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。 欲求生富贵 ,须下死功夫。

释义:

“宝剑锋从磨砺出,梅花香自苦寒来”的意思是说:宝剑的锐利刃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,挨过寒冷冬季的梅花更加的幽香。

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,梅花飘香来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。喻义要想拥有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等是需要不断的努力、修炼、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达到的。

这首诗收录于《警世贤文·勤奋篇》,通篇都是在劝人读书,发愤图强。做学问一定要脚踏实地,一步一步地艰难前进,才会日积月累达到顶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