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郎织女教案教学反思(牛郎织女教材解析)
牛郎织女(一)教材解析
《牛郎织女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故事,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末年。到了汉朝,故事情节逐步丰富和完善,有了浓郁的生活气息,富有人情味了。当时,由于织布机的发明、应用和耕牛、铁犁的推广,农业、手工业也获得空前的发展,人们向往男耕女织、自给自足的生活,这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形成了尖锐的矛盾。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,《牛郎织女》的故事情节不断丰富和完善,经过一代又一代智慧的打磨,故事中蕴含的社会功能、文化价值与其达到的艺术水准,都堪称民间故事的经典,千百年来,流传不绝。
故事讲述了牛郎从小遭哥嫂虐待,和老牛相依为命。在老牛的帮助下,牛郎和织女组成了幸福美满的家庭,生下一儿一女。可是,他们却被王母娘娘用一道天河相隔拆散,从此天各一方。最终,王母娘娘拗不过他们,允许他们每年七夕相会。《牛郎织女(一)》是故事的前半部分。虽篇幅较长,但结构清晰,围绕牛郎的成长经历“童年——成人——成家”展开情节。第1一2自然段概括介绍了牛郎凄苦的身世;第3—8自然段讲述了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,结下了深厚感情;第9自然段到课文结尾,讲述了牛郎得到老牛相助,与织女相识的经过,此部分插叙介绍了织女在天宫的生活情况。
课文情节曲折动人,对牛郎和老牛是怎样相处的、和织女是怎么认识的,做了重点叙述。牛郎善待老牛,无论寒暑,事事都细心照看。他把老牛当作亲人,常常把看见的、听见的事告诉老牛,老牛仿佛也有了默契……这部分讲述,为下文老牛变身会说话的神牛,道破“仙女下凡”的天机,成就牛郎织女的奇缘埋下了伏笔。牛郎和织女相识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,首先是老牛忽然会说话,并且给牛郎泄露天机。然后是牛郎按照老牛的话,捡起了粉红色的纱衣,和织女相识。而织女逃离天庭,想追求自由,多玩了一会儿,才遇到忠厚老实的牛郎。一切机缘巧合让牛郎织女有机会互诉衷肠,互相吸引,最终结为夫妻。
课文语言通俗易懂,直接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、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。如,牛郎和织女心心相印,虽然贫寒,却男耕女织、儿女绕膝,非常温馨。又如,课文中对牛郎、织女、老牛、喜鹊的赞扬,对牛郎哥嫂、王母娘娘的贬斥,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爱憎观。
课文中一些不可思议的地方为故事增色不少。故事中的老牛,会说人话,还会预知未来,在他的指点下,牛郎才得以和织女完美结合。织女能织一手好彩锦,那彩锦就是王母娘娘用以装饰天空的灿烂云霞……这些离奇的情节和丰富的想象,突显了民间故事的浪漫主义色彩,是古代劳动人民用以表现自己情感、愿望的重要手段。
课文有两幅插图,分别呈现出牛郎童年时与老牛相依为命、成年后经老牛指点与织女相识两个重要的场景,有助于学生图文结合,想象画面,感受故事的生动与神奇。
课文有两幅插图,分别呈现出牛郎童年时与老牛相依为命,成年后经老牛指点与织女相识的两个重要场景,有助于学生图文结合想象画面,感受故事的生动与神奇。
